七问建筑产业现代化
核心提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我国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工程面积达一千八百多万平方米。住建部计划到2015年年底,全国通过产业化建设的方式,完成建筑工程力争到五千万平方米。近日,第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首次宣贯培训会在北京召开,就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引人关注的七大问题,参会的专家予以了释疑。
一问:关于标准图集
刘东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住建部于2014年启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特点,构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并组织全国50多家设计、科研、施工、构件生产和住宅开发等建筑产业化领军企业,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第一批)的编制工作。2015年2月,住建部下发通知,第一批9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发布实施。
该套图集针对目前量大面广、问题最为突出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墙结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内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楼盖结构和楼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剪力墙结构)》共9册,内容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指导、通用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详图等,首次形成了全国通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结构体系和首套全国通用住宅系列预制构件,内容全面、协调、配套,可以全方位指导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填补了行业空白,将对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设计指导类图集指导设计人员掌握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各个环节,了解标准化设计思路,规范设计表达方式和深度,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通用构件类图集一方面供设计人员选用标准预制构件,另一方面供全国构件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大大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规范了构件生产加工质量,真正实现产业化;连接构造类图集给出符合规范的连接、安装节点做法,指导现场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最核心的词是全面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建筑体系,即有PC、钢结构、木结构,更完善、更全面;二是全产业链,这次的体系有指导设计类、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三是全系统,除了主体的产业化和工业化之外,还应该有内装的产业化装配,以及外维护、管线设备。
二问:关于宣贯落地
樊则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
在业内一直有这样的问题,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与建筑功能适应性,是否是矛盾的?在国内,提起标准化,大家就会认为标准化的建筑是千篇一律的;实际上,国外住宅建筑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也体现出了形式的多样化。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是同步产生的关系,实际上可以通过策略来实现。
从2007年,北京院开始做装配式剪力墙住宅,我们的立面形式、表现形式虽然是标准化的户型、标准化设计,但立面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北京的实践,还是深圳的实践,包括国外的项目,在这方面都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另外,通过标准化设计和空间灵活性实现平面功能的适应性,并不是说标准化带来的生活只能在框定的空间里,一定是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可能性。
只要大家对标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标准的宣贯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就能更好地落地、实施。现在,我们的产业化刚起步,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未来,对设计师来说,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可以创新,任重道远!
三问:关于现状发展
龙玉峰(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产业化公司董事总经理):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住宅产业现代化,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今天,也只能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了标准图集、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才有了起点和开端。
近些年,市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度非常高,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出台了六十八个政策,显示出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我国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工程面积达一千八百多万平方米。在建设中也涌现出一批典型项目,但总的来说,整个设计、生产、施工的过程也还有待完善。
目前,市场上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整个建筑产业链的颠覆,以及其对创新建筑业生产方式而产生的价值;第二,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建筑产业现代化存在的不足,除了关注工业化本身的建造速度以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其安全性、性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很多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所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大规模试点示范主要集中在保障房、普通的住宅。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现在已经慢慢转向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
四问:关于内装产业
刘东卫:
行业内在提到建筑体系实际上都是在说结构体系。而在国外,产业化发展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全面而系统。
从建筑来看,除了建筑结构主体,就是内部的装修、管线设备,这称之为完整的系统。观国外实践,初期是主体结构,过渡发展一段时间后,内装产业迅速壮大。目前,我国对内装产业的认识还非常浅,很多的工业化住宅就是混凝土装配,内里属于毛坯房。对中国来说,最应该大力推动内装产业,这对节能环保、惠民等各方面都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主体的工业化、产业化在材料应用上相对单一:PC、钢筋、混凝土,内装产业则大大不同,厨房、卫生间、玻璃、材料的品种很多、产业链长,所以这一次包括住建部起草编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也把产业化定义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潜力无限。
五问:关于BIM
龙玉峰:
第一,产业化和BIM是传统建筑领域中两项革命性的技术,是跟建筑关系密切的新生事物。从需求上讲,产业化的项目离不开BIM,因为工业化工厂制造环节要减少设计上的出错率,BIM的可视化本身是一个很直观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可以检查空缺。
第二,产业化和BIM的结合是提高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工期的唯一手段和路径。BIM可以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图纸设计完成直接传到机器里,机器便会将每一个构件截取出来。例如计划生产1万构件,机器会自动计算所需混凝土和钢筋的量,如果生产周期为一个月,机器便会分配一天需要生产的构件数量,并统计相关数据,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效率。不过现在构件生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虽然机器是自动化的,但备料等前期准备工作都靠人工操作,包括构件的大小等要重新输入机器后才能实现自动化。
在运维阶段BIM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工程里的所有参数和属性都是全程记录下来的。而且BIM更便于跟产业化结合,结合效果更好。常规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生产阶段,常规的施工方式跟BIM的关联度不大,而这种施工方式的可变性和随意性导致与工业化建筑差异很大。工业化建筑的设计完成度非常高,可达百分之百,建筑完成后效果也和预期相同,工业化所有的东西都是精细化的,每根钢筋的具体位置,雨棚、空调位、百叶、地面上的装饰构件等都是在生产阶段反复选型后确定的,不会产生二次设计,在生产阶段随意性很低。BIM可以对设计、生产、施工阶段全程监控,更容易跟产业化结合。
BIM跟产业化之间一定是紧密结合的,符合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也符合整个社会生活习惯需求的发展方向。BIM和产业化的广泛应用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石,将决定城市在建筑领域的竞争力和地位。
六问:关于认识误区
赵勇(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一,理念。在发展的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我们对产业化的认识还有误区。更多的人把产业化局限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并没有注意其他产业化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发展。
第二,不能把产业化等同于主体结构的工业化。现行的混凝土的楼板、墙板、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是结构的产业化,对内部装饰和总体结构相结合重视得还不是很够,而产业化一定是结构和装饰要紧密的结合起来。
第三,很多人更多的是把产业化着眼于施工过程的产业化,没有考虑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整合和发展。建筑业全产业链是从建筑材料开始,包括了设备、设计、施工、安装的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不能仅考虑施工过程的产业链。
七问:关于未来
刘东卫:
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未来,按照住建部的相关指示和要求,我们要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技术支撑的研究和解决问题。技术支撑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前提、关键。一要完善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在内的全面的技术体系;二要对关键的技术实施创新,对关键的节点技术环节实施创新,对已经成熟的技术体系要尽快以标准设计或技术指南将其明确下来,并积极的加以推广。
第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力争设计实现模数化。对部分通用的构件,比如联合板、墙体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等等要完全采用标准的尺寸。
第三,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提升建筑技术的水平和工程的品质,提升工程全寿命的使用周期。
第四,注重内装和外装的同时工业化。
当前,我国正面临“十二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寻求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来源:建筑时报)